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杂志社
 
/ / /
 
 
期刊名称: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
主办单位:复旦大学外文学院
国内刊号:
国际刊号:
出刊日期:半年
期刊级别:
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2017-2018)来源集刊
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》:2022版集刊入库
 
曾用刊名:弦歌集;外国语言文学论丛
《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》(半年刊),由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。始创于1998年,其办刊宗旨为:着力反映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的最新动态,发表中外学者研究外国文学、语言学和词典及翻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,组织与外语研究有关的专栏讨论,沟通中外学术界的联系。本论丛热情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稿,就文学、语言学、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发表学术看法,所有来稿经过专家匿名评审,通过后安排刊发。凡属本集刊特约稿件,一经发表将酌致稿酬。
本刊为:CSSCI(2021-2022)收录集刊, AMI入库集刊(2022版) , 知网收录, 目次收录(维普), 目次收录(超星)。查看详情
 
/ 稿 / /
 
《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》投稿须知
正文中不得出现作者单位、姓名、邮箱、电话等个人信息。
文本需具备下列部分:中文标题、中英文摘要、中英文关键词、正文、参考文献、附录(如有)。格式要求如下:
一、全文
字号:中文(除脚注外)一律用宋体5号简体,注意是“钱钟书”,而非“钱锺书”;英文字体一律用Times New Roman 小4号;脚注由WORD文档自然生成;
字体:英文书名用斜体,英文文章名用正体,中文书名和文章名一律用正体和书名号;
行距:正文行距单倍;小标题上下各空1行;
标点:中文段落用中文标点,英文段落用英文标点,尤其注意省略号(中文为“……”,英文为“…”)和句号(中文为“。”,英文为“.”)的用法。
作者信息统一置于参考文献后。
二、摘要和关键词
按摘要、Abstract、关键词、Key Words的顺序排列;
用以上措辞和拼写方式,其中Key和Words为两个单词,且首字母均大写;
顶格写;加冒号;
关键词和Key Words分别用中文分号和英文分号间隔;
Key Words中除专有名词和书名外,首字母一律小写。
三、正文
1. 分级标题序号编写方法
第一级:“一、”“二、”“三、”
第二级:“1.”“2.”“3.”
第三级:“(1)”“(2)”“(3)”
第四级:“①”“②”“③”
2. 图表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,如“表1”“图1”。
3. 正文中的外文人名、书名均需有相应的中文译名,第一次出现时,正文显示中文译名,相应的外文译名置于括号内,如是人名,一般只用其姓,而在括号内用外文显示其姓和名,如“马克思(Karl Marx)”,此后如无特别需要,一律不再出现外文。
四、文中引用出处
用直接括号法,即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出处,如遇一位作者的数部作品,须加出版年代;所引文献必须排列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;
凡引用他人原话,即加引号的引文,务必标明页码,引用他人观点,可酌情标明出处;
例1:谭载喜(2004)和邓红风(2003)也持同样的观点。
例2:到了19世纪,历史叙述体形式最终达到完善,形成专业历史学家叙述历史的模式(White,1987;Woolf,2005)
例3: 译者往往遵循外文发音寻找中文对应词汇,或参照发行的姓名译名词典(王燕、王金波,81-83)。
例4:1587年版是学者研究霍林西德的标准版本(Gairdner, 1883:313-314;Chopoidalo,2000;51)。
区别完整引用和部分引用原话的情形,须注意括号和句末标点的位置关系;
例5:詹姆斯曾写道:“要描述福楼拜的一生基本上就等同于描述他的文学作品。”(James,315)
例6:惠特曼的目标是创建一所美国的梨园戏社,招徕一批“包括被摒弃的一切,包括所有没有地位的人”(汤亭亭,55)来进行群体式的表演。
若引用段落,则在引用段落下一行末以注明出处,方法同上,须标明页码;
若与上一处引文出自同一个参考文献,可用“(同上,45)”的方式标明。
五、参考文献
1. 用“参考文献”的措辞,且不加任何标点符号;
2.凡是文中所引用的文献必须在内,此外可适当增加一些最重要的参考文献,但不宜过多;
2. 英文文献在前,中文文献在后,统一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序,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,按作品名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排序,若英文作品第一个单词为“a”或“the”,则按第二个单词排序;
3. 用WORD自动生成的方括号数字序号(不加点),可在“项目符号和编号”功能中选择,无须手动输入;
4. 同一条文献统一用英文或中文表述,勿中英文掺杂;
5. 文献为非独立出版的作品的,即包括在专著、论文集或期刊中的,务必标明页码;
6. 格式示例:
(1)英文专著
Cruse, D. A. Lexical Semantics. Cambridge: University Press, 1986.(标准)
Langacker, R. W.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. Vol.1 of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.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7. (多卷本著作)
(2)英文论文集中的论文
Fillmore, C. J. “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.” Grammatical Relations. Eds. P. Cole and J. M. Sadock. New York: Academic Press, 1977.1-88. (单个编者用Ed.,译者用Trans.)
(3)英文期刊中的论文
Fillmore, C. J., Kay, P., and M. C. O'Connor. “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: The Case of Let Alone.” Language, 3(1988): 501-538.(多个作者;3(1988)为1988年第3期)
(4)中文专著
胡壮麟.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》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1994.
(5)中文论文集中的论文
李明.英汉双语词典之我见.《双语词典新论: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》.罗益民、文旭编. 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2007. 29-33.
(6)中文期刊中的论文
魏向清、杨蔚. 对我国双语词典编纂与出版策略的反思. 《辞书研究》,2008(3):1-8.
(7)网络资源
维基百科
 
/ / /
 
/ / /
 
 
/ / /
 
 
 
 

(c)2008-2018 聚期刊

 

本站产品最终解释权归JUQK.NET

 

免责声明: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;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;另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告知!